新闻中心/NEWS CENTER网站位置:首页 > 御业聚焦
传承与探索:非遗旅游的魅力之旅
作者:成都幸福御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24-03-22     121 次浏览

春节期间福州市人口同比增幅30%,超过哈尔滨,位居全国第一。据福州文旅统计,共有629.5万人涌入了这里,大部分人来这里就是想看看长乐区赫赫有名的非遗项目——“游神”活动。于是,这个春节这座城,以浓厚的年味成功出圈,俘获了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游神”,顾名思义便是请神出游,巡视四境,接受民众的香火崇拜。这项非遗活动流传了几百年,不仅没有像其他年俗一样消退,反而随着和科技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红火。作为保留传统民俗的地域之一,福建人供奉的神明加起来有1000多座。在这里超过10平米的宫庙和小型祭祀场所加起来有25000多座,真正做到了“祭祀如喝水”。




中国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广袤大地的不同角落,赋予了各地别样的风情与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国家文物局办公室2024年3月14日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通知》指出要全面展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进展新成效,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浓厚社会氛围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从非遗门类看,国家级非遗名录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有629项,占全国非遗总数的17.4%;民俗类数量位列第二,有492项;传统戏剧类数量位列第三,有473项。

如此品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旅游进行融合时通常会采取旅游产品开发、节庆活动举办、文化演艺展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式。

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如推出与非遗相关的特色线路、文化体验项目等。贵州的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蜡染,古称为“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一块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划,一点一捺。或似汤汤瀑布泉,又似白烟花簇雪。走在麻塘里,随处可见苗家人身着民族服饰或蜡染布制成的衣服,让人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民族风情。不止如此,麻塘还设有很多可以入内体验的蜡染馆,游客们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蜡染技艺,亲自上手制作蜡染作品。几十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显示,麻塘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举办非遗主题的节庆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以及前文提到的福州春节游神等等。潮汕英歌舞作为广东省潮汕地区极具特色的汉族民俗舞蹈,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随着文化和旅游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积极推动,潮汕英歌舞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假期间各种巡演活动,如“中华英歌·舞动汕头”等活动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英歌舞表演,还可以借此深入了解潮汕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游览如南澳岛、潮州古城、汕头小公园等地标性的旅游景点。并吸引了新华社视频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app等29家重量级媒体进行现场直播,总观看人数达到3720万,综合阅读量约8.6亿,登顶同城热搜。各类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不仅爆火出圈带动线下旅游,更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组织大型的英歌舞盛会,设置专题文化艺术展示区、非遗美食展示区和旅游资源展示区等方式,潮汕地区将英歌舞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既满足了游客对于多元化、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又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产品设计,民俗文化与非遗项目走出原有的文化圈层,活跃于旅游市场之中,不但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与品质,也拓宽了非遗传承传播的渠道,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升级,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将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融入旅游大潮,让丰富的民俗文化瑰宝得以永续传承,并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丰富多彩的非遗与旅游结合的巨大潜力和实际成效,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非遗本身的传承功能与发展路径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现代旅游发展可谓恰逢其时、前景广阔。

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认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生命力与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在非遗传承发展中要正确认识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规避其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风险。首先,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异化和失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非遗项目可能被简化或改变,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其次,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确保非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此外,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机制的建立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各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可以着力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坚持原真性保护,在开发非遗旅游产品时,应尊重非遗项目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要素得到保护和传承;第二,制定科学规划,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明确非遗资源的开发边界,确保旅游活动与非遗保护相协调;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第四,完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第五,推动可持续旅游,倡导和实践可持续旅游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尊重当地文化,减少旅游活动对非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让非遗与旅游比翼双飞、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非遗与旅游双向赋能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联系我们 >
contanct u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洪路666号·梵木创艺区·圣唐艺术中心 电话:028-8170-2026 18628138389(贾)、13438259951(高) 传真:028-8170-2026
关注我们 >
follow us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