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与创新枢纽,不仅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中国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以来,上海、北京等首批试点城市已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政策从“培育”转向“深化”,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全面升级阶段。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特征、建设路径及典型案例出发,探讨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逻辑与实践方向。
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出与政策演进
国际化水平突出,:入境外国人数量占全国三成,离境退税销售额占比超七成,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密集。辐射带动能力显著,通过城市群联动(如京津冀、长三角)与产业链整合,形成区域消费协同效应。
打造首发活动品牌:国家鼓励相关城市积极举办精品首发季活动,如支持上海打造具有时尚潮流引领性的首发活动,北京聚焦科技创新产品首发,广州侧重于商贸领域新品发布等,借此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引领力。
助力新品首发首秀:为进口首发新品开辟通关 “绿色通道”,提供便利的海关手续,减少新品上市时间成本。同时,着力打造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前滩太古里等全球新品首发地标,充分发挥时装周、汽车展等平台载体的作用,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在此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吸引品牌入驻:通过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政策,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开设首店,鼓励其在城市内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地区总部。例如,对符合条件的首店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助力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还支持老字号品牌与新消费品牌跨界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完善入境政策: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进一步提升外籍人员过境免办签证政策效能,并推动相关城市实现过境免签政策区域联动。例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实现政策协同,方便外籍游客在区域内流动。优化外籍人员入境通关手续,在入境区域一站式提供入境服务指南、通讯服务、外币兑换、移动支付等便利服务。
提升交通便利性:加大对相关城市增设境外直飞航线的支持力度,增强城市与全球主要城市的空中联系。如支持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增开更多通往欧美、亚太地区的直飞航线,降低国际游客的出行时间成本。
优化支付与消费区域: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商户开通境外银行卡受理功能,积极引入更多境外电子钱包在境内使用。全力打造一批像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这样的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完善公共场所多语种标识及导览设施,设立外籍人员服务热线,为境外消费者提供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落实市内免税店政策:加快推动已批准设立的市内免税店完成建设并尽快营业,丰富免税商品种类,涵盖高端美妆、时尚服饰、电子产品等品类。鼓励国产名特优新产品、国货 “潮品” 进驻市内免税店和口岸出境免税店销售,提升国货的国际影响力。
优化离境退税:加强离境退税政策宣传,在入境口岸、大型商圈、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所,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投放多语种离境退税手册和指南。优化离境退税商店布局,吸引更多优质商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离境退税街区。指导离境退税商店根据境外旅客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商品供给。同时,推广 “即买即退” 措施,优化办理流程,加强商店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打造标志性活动品牌:精心打造 “购在中国” 等系列活动,塑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扩消费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促销活动等,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参与,提升城市的消费热度。
支持文体活动举办:支持举办更多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如上海网球大师赛、北京国际马拉松等;鼓励开展演出演艺活动,像在重庆举办的国际马戏节等。进一步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的审批和安全许可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压减审批材料,推广 “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可售(发)票比例。
开展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支持相关城市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培育辐射带动力强、供应韧性好的现代商贸流通节点城市。例如,在天津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提升其对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商品流通辐射能力。
推进零售业创新提升:开展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鼓励零售企业对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运营管理,推动多元化创新。如支持广州的传统百货商场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智能导购、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等新模式。
促进批发业发展: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实施批发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批发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推进批发市场智慧化建设。例如,引导上海的批发市场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优化商品供应链。
打造特色商圈街区:加快培育建设多元业态融合、优质资源集聚的标志性商圈,如重庆的解放碑 - 洪崖洞商圈;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像天津的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融合文化、旅游、购物等多种业态,吸引消费者。
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汽车赛事、房车露营等消费新场景,扩大汽车后市场消费。例如,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专业汽车赛道,举办各类汽车赛事,带动汽车文化消费。
提升住宿服务品质:支持住宿与旅游、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住宿产品。如在海南三亚等地,鼓励酒店推出 “酒店 + 旅游套餐”“酒店 + 康养服务” 等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大力推动体育比赛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培育 “跟着赛事去旅行” 品牌项目。例如,在成都的太古里商圈举办街头篮球赛事,吸引体育爱好者和消费者。
创新演艺空间:支持利用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打造特色演艺新空间,如北京的朝阳大悦城不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话剧表演等,丰富消费者的娱乐体验。
推进站城融合:加快站城融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实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如上海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枢纽内设置旅游咨询点、特色商业区等,方便旅客出行与消费。
推动 “邮轮 +” 业态创新: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加强国际邮轮母港配套设施建设,推动 “邮轮 +” 业态创新,打通从船上到岸上的消费场景。如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周边,建设配套的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等,延长邮轮产业链。
拓展低空消费场景:探索在具备安全条件的地区开通低空物流航线、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拓展低空消费场景。例如,在桂林等地开展低空观光旅游,让游客从空中欣赏独特的山水风光。
举办精品消费月活动:办好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汇聚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品质化消费需求。
推动技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化应用,打造一批 “人工智能 + 消费” 场景。如在深圳的一些商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停车、智能导购等服务。
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加快推广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例如,在北京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促进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新产品。
实施消费品 “三品” 战略:深入实施消费品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战略,高质量开展 “三品” 全国行活动,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提升国内消费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国际交流平台:支持相关城市培育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国际经贸论坛、文化交流活动等,深化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如上海举办的进博会,不仅是商品交易平台,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发挥驻外使领馆作用:发挥驻外使领馆作用,统筹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宣介活动,向世界宣传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与优势。例如,驻外使领馆举办城市形象推介会,介绍城市的消费资源、旅游景点等。
拓展国际友城合作:支持相关城市拓展国际友城合作,开展专场推介活动,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广州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互访交流,举办城市特色商品展销会等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扩消费政策、活动以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进展成效的宣传力度,通过国内外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各方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
![]() |
||
官方微信公众号 |